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区旅游局《静安区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审核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静安区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总结
(一)总述
“十二五”以来,本区旅游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精神,以“海派风情、城市标杆”为目标,以商旅文体联动为载体,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向品牌化、多元化、精品化发展,将旅游业整体运营提升到新的层面。
(二)工作回顾
1.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着力推进都市旅游圈的建设开发,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品牌节庆项目。一是成功举办从2011年至今的上海旅游节静安金秋都市游系列活动,打造了“静安国际起泡酒节”、“都市咖啡文化节”、“上海(静安)国际喜剧节”、“异域文化风情展”、“上海人家弄堂风情游”、“都市环线游”、“江宁社区彩车游”等品牌活动项目。先后推出“漫步静安城市微旅行”、“沪尚工坊现代三彩釉画展”、“蜕变—当代旗袍展”、“静安,一路驰骋——白领特驾暨万车游平台开通活动”、“乐游静安·四季寻美”摄影比赛、“上海(静安)首届两岸文创嘉年华”等活动。二是组织了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郁金香花博会、宝华寺新年撞钟、端午庙会等节庆活动,同时推出“博物馆文化主题游”,将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旅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环大宁商圈建设和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北部人文综合社区体验的文化旅游圈。
2.开发多元旅游项目。一是开发和运营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社区旅游、购物旅游、特色街旅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会展、宾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衍生产业发展。重点开发“文化名人”、“特色老房”、“经典建筑”等“海派文化之旅”经典线路。二是通过品牌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实施,成功创建静安寺文化旅游规范景区,高质量打造静安寺地区“金五星”商圈,使之成为上海最具文化内涵的特色商业商务圈之一。三是借助商业、茶产业、现代马戏、博物馆等载体,开发设计出了茶文化之旅、产业之旅、红色经典之旅、禅文化之旅、科普教育之旅和社区文化体验之旅等多条旅游线路。同时,积极推进铁路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打造铁路旅游产业链,开发了假日列车旅游市场,包括武夷山、大金湖、雁荡山、丽水、龙虎山、三清山等假日线路,为铁路旅游产业链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3.加强旅游业界跨区域合作。“十二五”期间,组织区内旅游企业组团参加了2011(西安)、2012(青岛)、2013(贵阳)三届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协办了2011第三届、2012第四届“畅游中国,创意旅游”长三角旅游峰尚大典;协助区内旅游企业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陕西省延安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备忘录;组织面向台儿庄、新昌、常熟等地的客源对接工作;组织参加了第22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201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014江苏泰州溱湖旅游节、2015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2015“上海人游舟山群岛”系列活动、长江旅游带联合促销等活动;组织区内旅行社参加了西藏、兰州、浙江文成县、威海、喀什、乌鲁木齐等地在沪旅游推介会,同时加强了同浙江、江苏、安徽、贵州、新疆等省市及港、台地区旅游部门的合作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4.开展公益旅游项目。积极创立群众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公益旅游活动。如“旅游进社区”为民服务系列活动和“5·19中国旅游日”旅游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市场的宣传营销;旅游节期间,举办都市环线游,让市民乘坐免费直通车游静安;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浦江游览文明之旅、“阳光旅游进社区”等活动,使游客与居民充分感受上海的发展与文明。
(三)存在问题
1.旅游政策扶持不够,常态机制尚未建立。旅游发展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在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财政扶持上尚未形成常态机制,在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和减轻旅游企业负担等方面,旅游政策配套和扶持仍显不够,政策汇聚资源的杠杆效应和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旅游发展不够平衡。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各企业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够均衡,旅游业态发展和旅游要素发展也不够平衡,商务会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休闲度假、旅游信息服务业发展需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旅游发展方式还需深入转变。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引领旅游业进入新的改革时期,开创旅游业的新局面。“十三五”期间,静安旅游工作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扣市政府对静安区建设“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要求,按照“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发展蓝图,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在原“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上,融合“商、养、学、闲、情、奇”旅游业发展新要素,全面推动本区旅游业的改革发展,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区旅游业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承上启下,改革创新,依法兴旅,转型升级”。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点,围绕旅游业长远发展目标任务,以“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抓手,推动静安旅游业向“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全面发展,规范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创新旅游商业模式,调整旅游产业格局,加速形成新型市场态势,做大做强本区旅游产业。以苏州河景观旅游为重点,打造河滨休闲旅游水陆风光带,同时,围绕静安寺、南京路、不夜城、大宁等重点区域,加快时尚购物、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步伐,形成南部精品、中部时尚、北部人文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旅游实现新静安由中央商务区(CBD)向中央活动区(CAZ)的转变。
(三)依法兴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团队境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团队出境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和《境内旅游组团社与地接社合同(示范文本)》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1.充分认识推行示范文本对贯彻落实《旅游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结合旅游行业管理实际推行示范文本,作为贯彻落实《旅游法》、《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2.认真做好示范文本在本区旅游业的推广、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示范文本在规范旅游交易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本区旅游业法制化运营、市场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创新思路
根据全国、上海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区情实际,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1.静安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十三五”期间,静安旅游发展将以“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为目标,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扶持入境游市场,开拓出境游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及港澳台各地旅游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推动跨境旅游合作。
2.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创建和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就已开发的旅游路线进行调研,倡导旅游与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与品牌企业文化相结合,引导企业参与,以品牌企业文化融入旅游文化,相辅相成。开发新的旅游节庆活动,将已开展的旅游节庆活动做精做强,促进本区旅游产业迎接旅游业态的新转折,实现旅游与经济同步稳定增长。
3.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职能,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十三五”期间,拟就旅游服务中心的规模及公共服务功能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起到整体提升静安旅游业服务能级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十三五”旅游产业定位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旅游政策和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以及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指导区域内旅游企业不断拓宽客源市场。国际旅游市场方面,以国际商务、会议游客、自由行游客为主;国内旅游市场方面,以立足长三角,巩固江浙沪,面向全国游客为主。优先发展商业购物、文化创意、邮轮游艇、航空露营以及新兴研学、少儿、老年、医疗等旅游新业态,提升组团和接待能级,实现本区旅游业在良好的运营态势中发展壮大。
(一)功能定位
突出国际静安的旅游中心作用,将本区旅游总体功能定位为上海海派风情游览中心、上海都市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上海文化商务会展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宾馆住宿中心、上海时尚休闲娱乐购物中心。具体功能定位为:南京西路时尚观光购物游憩带、河滨休闲旅游水陆风光带、中环两侧都市特色文化旅游带。
(二)形象定位
静安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融合、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市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上海国际化品牌入驻中心、时尚购物居住中心。综合本区旅游业市场发展环境,按照上海建设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将本区旅游形象定位为“国际静安——时尚与经典相拥,现代与传统相融”的海派风情。
(三)产品定位
继续打造体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元素的静安旅游品牌;借助扬名海外的“ERA时空之旅”、“现代戏剧谷”等文化旅游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批针对国际游客的新型旅游产品,继续丰富精品旅游线路;根据区域内商业、医疗、教育及其他可开发旅游资源,调研开发“商、养、学、闲、情、奇”新型旅游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新框架运转的多元化旅游市场。
四、静安旅游空间布局
静安旅游资源以打造上海高端商务会展中心、上海高档旅游宾馆住宿中心和上海时尚休闲娱乐购物中心为目标,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商旅文体旅游复合发展轴,重点打造旅游经济发展带,建设完善“三带六功能区”,构建点、线、面互动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全力建设区域旅游新业态。
(一)静安三带旅游区域
1.南京西路时尚观光购物游憩带
以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坚持旅游品牌的服务高端精细化、国际品牌时尚化、文化融合特色化,打造高端品质旅游。重点构筑为以南京路为轴线,以“梅泰恒久金五大广场”为核心、东起石门路、西至静安寺地区为两翼的都市旅游购物带。以高雅的购物环境、高档次的国际品牌、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吸引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游客,形成“走进静安,走进国际;走进静安,领略精品”的品牌效应。加快南阳路、奉贤路、南汇路三段“后街”的开发,逐步完善梅泰恒后街的休闲、餐饮、高档酒类及配套用品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区域内独特的人文资源、建筑风貌、交通网络设置和商业文化,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梅、泰、恒、久、金”周边区域观光、购物辐射带,开发支马路专业特色街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包括陕西北路老字号特色商业街、巨鹿路欧洲风情休闲街、铜仁路咖吧街以及吴江路休闲街。
2.河滨休闲旅游水陆风光带
借助苏州河生态景观和滨河开放空间,将静安区段的苏州河弯道沿岸地段,伸展至“苏河湾”两翼。北翼,依托不夜城区域商务楼宇建设,积极推进共和中学地块、恒丰路汽车站、汉中路地铁站周边及长安西路地区等20万平方米以上商业载体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专卖店、特色店,推动高端商业、商务配套商业和轨道交通枢纽商业发展,并与苏河湾核心区商业相连接,将不夜城商业中心拓展成为苏河湾商业中心,使其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时尚商业及独具历史特色的都市旅游休闲带和上海时尚人士、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汇集地。南翼,依托江宁社区、上海自然博物馆及静安雕塑公园,打造成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娱乐餐饮、观光游览为一体的中高档休闲胜地、苏州河畔的憩居地。以商务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宜居四大功能,推动发展自助游、文化游、商务游、亲子游等旅游方式,凸显休闲旅游的“水脉、文脉、人脉、旅脉”。
“十三五”期间,天后宫、会审公廨、上海市总商会等历史文化建筑初步修缮完毕,艺术博物馆、创意产业园、浙北绿地及游艇码头等初步建成,部分项目可参观或使用;华侨城、大悦城区域及宝格丽等的商务开发项目初步建成。苏河湾核心区通过观光车串点成线,形成休闲游览区域。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成为全市一个重要且独具特色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3.中环两侧都市特色文化旅游带
坚持两翼齐飞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创新创意、商旅文体融合,推动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大学校区、居住社区与高端文化娱乐休闲共同联动。强化大宁购物休闲商圈建设,以“大宁广场—ERA时空之旅—海上文化活动中心—大宁灵石公园”等为依托,挖掘大宁地区的国际娱乐、茶文化、休闲购物等特色文化,建设“城市花园与文化活动中心”,打造都市特色文化旅游带。
(二)静安六功能旅游区
1.南京西路都市旅游休闲区
以江宁路为主轴,全面整合提升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打造全新特色浸入式剧院,联动商城剧院、上海展览中心剧场、百乐门大都会,全面重塑升级周边铜仁路、西康路等文化、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结构,放大国际剧协世界影响力,引入常驻秀场、小众剧场等独具戏剧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上海中央戏剧谷;依托连廊等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内嘉里中心、越洋国际广场、会德丰广场等城市商旅文综合体服务功能升级,提升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能级,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打造上海都市潮流时尚体验休闲活动区。将南京西路都市旅游休闲区打造成融文化演艺、高档购物、主题餐饮、娱乐休闲、商务楼宇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整合原闸北、静安两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商旅文体旅游产品,促进海派风情、红色经典、铁路旅游、经典戏剧、国际茶文化节等优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高端会展商务旅游服务功能区
本区拥有丰富的会展商业商务设施资源,要继续打造包括梅泰恒金三角、上海展览中心地区,以及越洋广场、会德丰广场、东海广场、嘉里中心、南京西路1788号(百乐门4057地块)五大商务楼宇连成一个“金五星”地块在内的静安精华会展区;波特曼丽嘉、四季、希尔顿、宏安瑞士、国际贵都、上海宾馆、静安宾馆、香格里拉、璞丽等高星级和高档宾馆住宿设施,形成高端精品会展、商务、旅游服务功能区。
3.海派历史文化风貌旅游功能区
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名人名居、历史建筑等资源优势,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做足人文旅游,重点打造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陕西北路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新闸路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着力推进“城市文化印记”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区域旅游内容,多角度地展现静安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城区品位。
4.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旅游功能区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培育时尚设计产业、传媒广告产业和现代戏剧、ERA——时空之旅、上海马戏城等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继续发展东至昌化路、南至武定路、北到安远路,西接胶州路包括同乐坊、800秀、现代产业园等创意产业园区在内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集休闲、文化、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汇聚现代艺术创意、时尚艺术创意等国际创意产业园区,使之成为现代城市旅游景观的新景。
5.社区高品质休闲消费功能区
曹家渡地区社区型商业形态较为明显,一批高档居住小区在此已形成规模,以悦达广场、智慧广场、自然美大楼、中华城、长白山大厦为标志的一批智能化商业、商务楼镶嵌其中,适合开展现代社区休闲旅游。打造东至武宁南路,西至长宁路,北至长寿路,南至武定西路区域,以休闲步行系统串联起花园广场、喷泉广场、商业广场、街角广场、公园广场等节点,将零散分布的各地块整合为一个功能分区合理、空间环境优美、具有活力的整体,有序营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都市旅游新环境。
6.功能完善多元文化旅游区
打造环上大影视园、大宁商业圈、苏河湾三大“都市休闲旅游群”。完善城市公园(大宁灵石公园、静安雕塑公园、静安公园、闸北公园等)、民族工商业遗存(如四行仓库等)、休闲旅游场所(时空之旅,海上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多个休闲旅游区。打造苏州河滨水休闲旅游区、大宁商务休闲旅游区、茶文化休闲旅游区、宗教文化休闲旅游区、都市工业休闲旅游区,涵盖文化、娱乐、体育、餐饮、购物、休闲等方面。
五、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一)扩大旅游业开放度
根据上海市提出深化旅游改革、提升旅游发展动力的要求,本区将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以静安东西方文化荟萃、海派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开放度。“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以国际旅游规则完善静安旅游业。以务实、稳健的步骤,推进区域内旅游业的国际化标准,服务区域内原有的外资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旅游业在静安落户经营。
2.专项研究国际旅游业改革政策举措。开展国际旅游市场调研,区旅游局、区府外事办、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分局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外资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建立国际旅游业资本进入本区透明、方便、快捷的协商通道。
3.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国内外旅游业态创新。整合链接品牌旅游路线,完善旅游节庆活动的同步推广,鼓励区域内旅游业在原有的运营体系上,进行新旅游路线的设计、新的服务模式,新的业务举措,鼓励旅游业改革锐进,扩大旅游业开放度,创造本区旅游业新的大发展之势。
(二)推动旅游产业改革
《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旅游业进入深度改革之年。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区旅游发展规划,推动静安旅游事业深度改革,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国际、国内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此,制定以下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机制。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旅游业深度改革发展中,增强政府在培育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功能,引导市场供给和大众市场需求相适应。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等,为旅游业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管理环境。在政府主导机制的框架下,放责于协会、放事于市场的管理机制,抓好重点改革措施的深化推进和细化落实。
2.开辟政企协调通道。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体制机制,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简政放权,服务企业,推动《旅游法》、《若干意见》以及后续政策、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围绕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有法必依,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为旅游业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增强旅游业的综合带动职能。
3.完善旅游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国家、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旅游业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旅游业投资者在土地出让、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相关旅游企业实行政策扶持。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交通、环境优化、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推动宾馆、酒店等接待设施的建设,发展多层次、多文化内涵的住宿餐饮业群体,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接待能力和水平。
5.加大旅游产品研发。重点研制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研学旅游、禅文化游、博物馆参观游和老年旅游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对会员单位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自律管理,组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动行业规范诚信经营和标准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
(三)升级旅游项目要素
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打造精品、营造亮点的原则,以项目建设提高本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新发展。着力开发建设符合产业方向,旅游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力强、投资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好的旅游项目。“十三五”期间,本区将积极培育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下一轮旅游的新亮点和拳头产品,待建项目主要包括:体育中心建设、苏河湾游船码头、宝格丽酒店、大宁喷泉等。
(四)持续优化旅游业态
根据国家关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为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服务,是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要战略服务”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本区就旅游业的深度改革和转型升级开展以下工作:
1.以文化兴旅。与有关研究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专题调研,并结合静安历史文化底蕴,重新挖掘整理编写新版导游词,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文化。
2.以人才兴旅。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业各类人才培训与评价制度,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旅游业的优良服务,培育文明旅游市场。
3.以诚信兴旅。加快完善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组织和推动旅游企业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以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4.以标准化兴旅。强化旅游业对服务价值的认同和尊重,将服务与管理体系高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内旅游标识标牌、旅游服务、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标准化建设,为海内外游客创造“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的旅游环境。
(五)开拓旅游发展空间
“十三五”期间,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呈现“日常化”,在开发区内十条精品旅游路线的基础上,推进商旅文进一步结合,充实、拓展本区旅游产业空间,具体实施思路为:
1.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立足区情,统筹各项旅游资源,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联合发展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老年旅游等。打造适合各年龄段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市场新的消费力量。
2.开拓旅游多元市场。与旅游业、宾馆业、餐饮业联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政策与市场,协商制订推出新旅游产品,丰富发展区域旅游市场;与区内教育系统积极开展研学体验旅游;继续开展和组织白领青睐的类文化旅游;组织区内旅游业开展购物、美食等时尚活动,扩大游客消费市场。
3.积极开展公益旅游。在以往旅游公益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资源共享,百姓得实惠”为原则,开展体现和谐静安、和谐社区、以民为本的旅游公益活动,使社区民众在旅游中感受静安历史文化的氛围,在平和休闲、游览美景的愉悦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享受属于人民大众的快乐旅游。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区旅游服务机制,深化旅游服务民生功能。一是改建或新增区旅游服务中心网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区域化形象宣传、游客便民服务、投诉受理、信息发布等各项功能。二是建立运用各类新型媒体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便民利民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综合公共服务能级,为市民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将区旅游服务中心功能深入到街道,延伸旅游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四是积极引导市民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消费习惯与文明的旅游行为,提倡“安全出游、文明为先”的理念,深化旅游服务民生的功能。